劉健

劉健1963年生,四川省崇州市人,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云南印社顧問、四川美術學院外聘教授、攀枝花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攀枝花市文聯副主席(兼職)
1991年7月進修于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先后師從劉江、陳振濂、何應輝先生。
作品參加:
西泠印社全國第二屆篆刻作品展( 西泠印社主辦)
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第一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中國書法家協 獨著《印壇點將——劉健》(中國篆刻出版社。2017年)、《中國當代篆刻家作品集——劉健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8年)、主編《書法欣賞》(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中國書法篆刻概論》(三秦出版社。1992年)、合著《當代名人漫像印譜》(巴蜀書社。1995年)等著作五部。書法篆刻作品曾在《中國書法報》、《中國印林》、《現代書法》、《書法欣賞》、《書法導報》、巜青少年書法報》、《現代藝術》等專業報刊雜志作專題介紹和發表。
會主辦)

不與時賢論短長

參悟

獨善

大隱

初見

寵辱不驚

參悟1

篤行

放眼量

佛造像
閑說劉健兼談其篆刻有二
楊瑾
記得是在夏天的一個中午,他們一行人剛好到了昆明,就在離我不遠的一顆印老房子用餐,彼此幾句常有的寒暄后,覺得劉先生是那種生來就樸厚敦實,干練非常的人,他說話節奏條理很是清楚,不多余。這可能是在學校任過領導崗位把握分寸的緣故。中午時候,一般是不能多飲,但他卻有著巴蜀獨有的爽利和暢快,飲酒抒懷卻無醉酒的尷尬,特別是就著滿桌滇味的香濃熱辣與來自山野的氣息,杯酒后出了幾句不多的玩笑外,還是從篆刻聊到了篆刻,最后還是說篆刻,一股熱情似為此而生,與不歇的。
劉健先生早先去了浙江,在中國美術學院對書法尤其是篆刻有過系統的學習,對漢印古璽和流派印章用功頗多。浙江一地是正真的南方,人文氣息自古不消說也不用說。浙上名家間以刀為筆,入石三分的篆刻除了幻化了水鄉楓橋的嬌媚外,吳地春秋的激昂熱烈同樣光彩。風華無盡,往今的印人們更如錢塘海潮,開宗立派薪火相繼,成就大觀。
點破天機,開辟鴻蒙,自然妙法方為正宗。既見過了許多真龍,即便未躍龍門,卻也如禪門中修行的開悟得道,點化成仙,所以劉健先生由此今的造化,完全仰賴當年浙海名宿的點滴言傳行為身教。亦是感念他年求學所獲的緣故,杯酒即談起浙上、南山,誰誰如何,可見篤學真摯情分不減。
劉健先生來昆后,與云南印人交往漸廣。平日多少亦會有議論他篆刻的時候。有說他印風中漢印氣息不夠正,學了如今流行的東西多,又說他過現代了裝飾味道太大,也有說他氣象大氣,下刀布局高妙……??偪傉f來,談起他的時候是多的,議論也不少,有褒有貶,倒也正常。就依漢印來說,平日很多人談漢印與刻漢印多從印譜來,原印實物見過很少,自然拘泥于紙譜的概念,能追溯源頭探究深奧,故對漢印理解也就是只言片語,人云亦云。劉先生臨摹漢印時間長也最用功,在漢印風格的創作上也最見心得。對于紅書之類他不排斥,看得出刀法結構從里頭來得多。當布局章法,他卻并非是一味盲刻得端正得呆板,漢印中滿白文規矩一路中,亦是嚴肅活潑。劉先生在反復的揉捏中將看似平正的豐富性提煉出來,重新編排組合不是法度,嚴謹中見自然,自然中見天趣,在方寸間展現大氣象,在氣象中尋覓到玩味感受到樂趣這才是篆刻,這才是藝術。
回過頭我們再說現代感和裝飾意味?,F代社會現代人,感受肯定和過去是不一樣的。如今常說古風、古意,試想今人書畫甚至與古人一模一樣,就真是有從前的氣韻了么?我覺得那也是仿古,不是真古,再高明些的也僅僅是像而非是。都市文明與網絡時代下,審美趣味是一個多元與復雜的。在此我們不做深層次的討論。劉先生的印章有思古人之風,是因為他從傳統中來,這一點毫無疑問。對傳統的學習是一個充滿著敬畏的過程,在法度上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在具體說從技術問題上看是沒有問題的。思古人,然后見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內心的感受,自己內心的審美意識。刀隨心走,印鑒神游,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的過程。前后兩者 “治大國如烹小鮮。”知技,而又“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知道,所以自然。藝術回歸到自我自然的過程還需要談別的么?
最后要談的,我覺得也不必回避,劉健先生的篆刻也是存在著問題的。前一個時期,劉先生憑借自己的天賦和勤奮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篆刻之路。雖然辛苦,但也很舒服,從感覺上來看這幾年舒服的程度要更多一些??晌易杂X舒服太久并非是多宜處的。嫻熟的設定幾個經典示范與構成章法后,常常會因此而樂此不疲,也就往往越會流于俗套,前輩大師中也往往多有此。劉先生好像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搞篆刻教學,來者多是愛好者,并非懷有何種的目的。在非專業人員的身上,劉健似善于發現和捕捉最單純也最具活力的美感形式。同時在他從事篆刻教學之余,與學生一道彼此交流的方式更多是走出去。走到其他專業領域,聽歌唱家歌唱、演奏家演奏,鄉土藝人的民俗民風……追尋時尚,回溯生活深入廣闊的社會,融入遼闊的自然,感受世間的萬物,體悟生命的價值,在不斷的碰撞交集中,理解世界尋找到新的自我,新的本真,創造出新的篆刻,活潑潑地篆刻。
(楊瑾 云南省文史研究院書畫院展覽鑒定部主任)

富貴昌樂末央母相忘

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

躬行君子

荷堂

吉瑾蕓

汲廬

康蓉

樂事

三工堂
劉健先生印集小言
彭弢
先生性情寬和樂天,且善飲。其印與書,初觀頗覺率性不拘,游刃揮翰,皆以逸氣出之。加之先生自言,“篆刻是好玩,因之不囿一路一格……”等語。故此,不少人便以為先生之藝是隨興偶成為多了。
這,實是一種誤會。
如能細品先生印作,以上印象會漸漸打破,再精讀,就能感受到其心細如發的揮運與慘淡經營的意匠。讓人覺得,那大開大合的布白,恣肆新奇的結體,張弛有度的線條,無不淵源有自,哪怕是一二字的小印,也并非信手拈來的偶得,而是似不經意的苦心集結了。
一次小飲中,先生談到,早年在浙江美術學院從劉江、陳振濂等先生學習。班上學員不多,導師的要求十分嚴格,教學強調路正而功深,那種逸筆草草,浮光掠影的學習態度是無法過關的。得益于他的理科出身,學習方法上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向經典的學習過程中,除去普通的審度,他會對線條的方向、角度等細節,作非常深入細致的數字量化的推敲比對,個中微妙,了然于心。“我能看到好多人不容易發現的細微變化”,他說。這次求學經歷深深影響了他,為將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感念老師們的教誨,言及老師,無論何時何地,從不直呼其名,必以“先生”稱之。此足見他豪快的性格中不失細謹的一面,而這也玉成了他的藝術。
“始知真放在精微”,正因如此,先生的篆刻,在縱橫放曠的面貌下,多了醇厚與雋永。新奇中深備古意,渾莽中時見生機,使得作品更加耐人尋味。除去印內之功,這與其精深的書法功底也是分不開的。他雖以印名家,其實他于書法的重視與用功,并不減于治印。雖取法多方,然以漢碑為宗,摩崖、瓦當、磚銘、泉布等,無不涉獵。而隨其性情,著意方整、直拙一路。不同于多數印人長于書篆,他則多參隸意,不效時流,故能自成面目。實則潘天壽先生早已有言:“作印故當學篆,且須學隸書,古印往往似漢隸者”。由此可見先生的擅學與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其書,得漢隸之簡率,于空間開合,特為經意,與其印風融通無礙,無論尺牘巨幛,寫來筆酣意飽,可謂興會淋漓,令人觀之快心。
先生以知天命之年,其藝漸臻老境,而天真爛漫之趣充盈印面毫端,這是極為難得的,究其原因,應是杜子美所言“直取性情真”吧。“老”而不“真”,則是老舊,生機少,藝術則無機趣可言,就不“好玩”了。
為藝如此,生活與技藝,已趨融洽,心有所會,手自從之,百怪千奇,奔赴腕底,所謂“心手相應勢轉奇”。讀先生近作,漸臻此境矣,因為先生一喜。

劉衛東之章

六和堂

美人首飾侯王印

墨戲

南書

片羽齋

如魚得水

山靜日長

少得

從元、明、清至現代文人流派篆刻風格的多元創造,究其淵源,在于不斷深入發掘,借秦漢為源頭、魏晉六朝及隋唐宋為流衍的古典傳統以開時代與個性之新。 近一百多年來,隨著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先秦至唐宋的古璽與官私璽印以及金石磚瓦書法遺跡得以大量面世,給當代篆刻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規??涨暗臉O為寶貴的借鑒;加以當代社會發展對藝術家精神生活的陶鑄與中西美術、技術觀念的拓展,于是造就了當代篆刻藝術的繁榮發展。
作為一位優秀的中年作者,劉健篆刻創作的成果,離不開這一大的文化背景。但是他的藝術創造卻并不囿于時尚,自有特色。以我之見,首先是性情真,不矯飾:率性放達而兼含精謹,樂天機敏而不失厚重,堅毅進取而并無矜張,從溫潤靈秀的成都平原到渾莽蒼雄的攀枝花山野,從沸騰剛強的廠礦生活到文靜幽邃的院校研修,數十年生活的變遷與歷煉,塑造了他的人格精神特質,再據此而物化為他的書法與篆刻、尤其是篆刻藝術。要之,其篆刻藝術突出的個性特點是簡、厚、拙、率。厚,本是書法篆刻線質的基本要求,而劉健的寬而厚更多地來自于漢隸而非秦篆??此淖瓡髌?,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多以隸筆鋪鋒作篆,故氣多奮發而兼具厚度。他的拙,不論點畫或是構字,既隱含大巧又少見刻意之痕或熟俗之習,來得自然而然,并由此而時出其“生”意,他的率性,出于放曠之本真,不事斤斤雕飾,但絕不虧于應有的技術含量。其具體表現或為爽凈利落,或為穿插活潑跳躍的局部于整勁拙厚的全局之中等等,均隨機處置,毫無定式。他的簡,一方面來自于率性不拘的藝術表現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種人生與審美的態度、取向。這在《中國印——劉健卷》中處處可見。究其具體成因,一是大膽并合理地省略技法細節,而服從于筆勢、筆意的自然表達;二是在篇章布白中常常通過夸張點畫的寬博造成極度的繁密以至合并多而成少(以白文印為例);三是充分利用古代書、印中字的結構單位合理簡化的多種形態資源, 活用于自已的印章創作。——凡此四者,統一于既古又新的印面形式整體,體現出劉健“不薄今人愛古人” 的學習態度,亦即從時代與自我內在需要的立場出發,既多方化取古代傳統,又關注并選擇性吸納今人的有益成果。若論今后之進境,拙見以為或可從經意與不經意、藏與露、方與圓、松活與渾重、變與常等諸種藝術要素辯證關系深微入妙的把握上繼續探進,以使作品內涵更為豐富,格調更為超拔;以其心性觀之,氣局亦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而這些,我相信都是可以期待于劉健的。
我對篆刻,止于欣賞而乏于實踐,前述贅言淺見,未知能有幾分中肯?唯愿劉健不斷努力,補短揚長,取得更多優秀創作成果!

書生意氣

蕭子揚

無為

秀華

修心

無盡藏

醒石山房

萬一霖印

瀟仙

同心共筑中國夢
泱泱風烈——讀劉健先生印章和書法
陸一飛
當時,覺得劉健先生的書法篆刻與眾不同,非常用功地深入古典,卻時時有己意,有躍出紙面的宏大氣勢,印章也是一樣。
當時,劉江、祝遂之老師教我們的篆刻課程,記得有一階段要求我們準確臨摹秦漢印。一枚印章的細心摹習,反復對照,一絲不茍,經常會花五六小時以上。細心的關注力、觀察力、良好的刀筆表達,在這樣的訓練中一一得到提升,后來想,這樣的訓練其實更是心性的培養。
當時劉健的篆刻很突出,突出的是他對學習臨摹對象的選擇,突出的是他與眾不同的視野,當時就很喜歡他的印,覺得他的印很開闊很磊落,即便是臨摹的古印也會透出這樣的格局。
中國印章的最高峰無疑在秦漢,秦漢印的氣象其實就是當時中國的大國氣象。印宗秦漢,是多少印人的追尋和夢想,但是,是否有一顆與這種氣象相呼應的心,有一顆與天地同進退的心,決定了印家是否可以真正的出秦入漢。中國的秦漢,那是一個磅礴的時代,是一個如此唐皇的時代,又是一個有著開闊天空的時代,是充盈著君子堂堂之氣的泱泱大國時代。印章是那個時代的信物表征,它一定是與這個時代相吻合的元素。
多少印人在技術上追逐和琢磨,卻忘卻了這通天貫地的氣象和軒昂。因為格局和心性上的無法呼應,所以會把印章當作小技,以描摹修改為能事。越刻越仔細,越刻越靡弱,以規矩細致為歸處,印章的大道之風盡失。當下的印壇這種現象已成時風和流弊。
也有大量的印人反道行之,卻越走越荒野、草率,以刻意求變為追求,卻不是深心得流露和直達。
劉健先生的印,因為氣象的磊落,因為對古典的深研和會心,雄渾中內斂典雅,樸茂中如星辰燦爛。真力彌滿而自性充滿,讀著會感人。
寫字、刻印古拙中生動很難,劉健對古璽研究很深,古璽的自由、靈動,對空間的極度自信,這一點也成了劉健的自信。而他的印章線條的質感似乎與秦印更暗合,高古卻純雅,雄心散漫白云間,讓人向往。
我喜歡看他的大篆金文,很生動鮮活的線,自由的心自由的空間。宋代姜白石《續書譜》中有一句話:“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動態的時空感,好美。
王伯敏老師當曾提出“域藏之美”,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獨特審美。劉健兄是四川攀枝花人,攀枝花臨近滇地,川滇大地的雄厚蒼茫,一定會滋養這里的藝術和藝術家。云南有“二爨”,“爨爨聯珠不二門”,《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威立西南邊陲,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寶物,滇地的歷史建筑有個獨特的現象,其屋頂的橫脊都向上起勢伸延,與“二爨”橫畫的起勢相近,極盡上揚之態。“曲項向天歌”,這樣的“南風”之美,和魏晉南北朝時北朝的碑刻書法特別是龍門十二品中《鄭長猷造像記》等碑,無疑深深影響著劉健的書風印風,甚至覺得他會將《爨寶子碑》、《鄭長猷造像記》的文字直接取來入印,他的自用印“劉健印”足以證明。積健為雄,縱意所如,這種天然的滋養,這種雄心的暗合,在他刻印揮毫時時有透露,振迅天真處盡是消息。
劉健先生的印和書法是一個樣子,就是外在的泱泱風烈,卻掩不住內心的溫潤純凈。這是一條很難走的路,因為難的是氣息的把握,難的是這樣的雄渾大度、恣肆痛快能給人向上和信心,內心卻還是冰心一片。
劉健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寫出這樣的字、刻出這樣的印,許多年不相見,想起他來始終還是當年燦爛的笑容和大度的揮灑,看到他的印,看到他的字,就覺得當年南山道上、西湖之畔煮酒論道的劉健還在這里,因為這顆初心還在。
(陸一飛 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副院長)

養心

魚鳧心印

永受嘉福

曰利

圓通

易境

一片冰心在玉壺

御水閣

一年好景君須記

與生倶來
新聞推薦
- > 戴進:山水作品鑒賞
- > 馮超然:山水作品鑒賞
- > 仇英《桃源仙境圖》欣賞
- > 董源:山水作品鑒賞
- > 王蒙:山水作品鑒賞
- > 劉松年:人物山水高清局部鑒賞
- > 吳子深山水
- > 陸儼少山水
- > 龔賢山水作品鑒賞
- > 華喦《山水冊》
人物推薦
店鋪推薦
- > 華騰藝術網齊哥崖柏藝術收藏工作室丹石書畫網崖柏藝術收藏...
- > 云飛木藝葛云飛,1963年生于保定...
- > 華巖齋畫廊華巖齋畫廊
- > 曼陀堂書法藝術學校曼陀堂書法藝術學校
- > 保定市酒器文化協會李斐保定市酒器文化協會
- > 上谷雅集上谷雅集畫廊 : 蓮池南...
- > 碧蕓軒畫廊碧蕓軒畫廊
- > 齊哥崖柏藝術館齊哥崖柏藝術館